语文:2011 高考作文素材:命题作文“有益与无益”写作导引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古人有云:“不为无益之事。”当人们在工具上刻下第一道花纹时,无实际作用的花纹恰恰是文明的象征;非专业棋手下棋,不是为了生计,而是表明生活有闲暇,这种闲暇不也正是“无益”? 请以“有益与无益”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 800 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意解读】 该作文题为 AB 关系型作文题,属于新材料作文,材料没有明确观点。但材料中已经蕴含某种信息在里面。“古人有云:‘不为无益之事’”是普遍规律;但“无实际作用”的人类活动有时(注意不是全部)可以成为“文明的象征”,“非专业棋手下棋,不是为了生计,而是表明生活有闲暇。”“闲暇”看似无益的活动,但有时也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所以,有时“无益”的活动,却可以出现有益的结果;刻意追求,有时可能变成无益或无聊的的结果。有益无益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立意角度】 1.“有益”与“无益”可以互相转化:如:小孩玩游戏,大人看来无益,但孩子从中得到愉悦,从中学会探索自然、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读些与自己职业无关的的书籍,可以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面,懂得做人的道理、开阔了视野。…… 2.不要刻意追求所谓“有益”,过多探求“有益”的东西,可能会适得其反;要掌握好“度”;贪多求全,往往会不堪重负,甚至适得其反。如沉湎游戏中,会玩物丧志。体育锻炼可以强健身体,但超过人体极限,可能会损伤身体。小孩上兴趣班…… 3.不带功利色彩的人类活动(无益),可能会孕育出人类文明(有益),鼓励人们勇于探索未知的的领域。 4. 无益向有益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呼吁不要扼杀孩子探索未知领域的的欲望,可以谈环境的重要性。 5. 有益也会演化无益,如“开卷未必有益”,可以谈正确引导的重要性。 6.有些事有时有益,有时无益;有时此时有益、彼时无益。如只看眼前利益,可能伤害长久的利益。 7.人应当多做有益之事,不做无益之事; 8.自认为做的是有益之事,但在实践与效果的检验中,却往往成了无益之事; 9.人有时难免会做一些无益之事,只要善于总结无益之事的反面经验,引以为鉴,也可以变无益为有益; 10.有益与无益是相对的,必须客观看待。眼前看起来是无益之事,将来或成了有益之事。 可能出现其它立意,能自圆其说的,视为符合题意。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