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类”的意识小学语文老师 2024 年 06 期一、问题源起小学中高年级教材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简单议文章。在小学阶段,这一“类”文体的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教学内容如何研制?目前尚处于较为模糊的阶段。首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才提出阅读“简单的议文章”的目标与内容,而在第二、第三学段,未提及此类文体及其阅读目标与内容,评价建议部分也未陈述此类文体阅读能力评价指标,使老师在教学此类文本时颇感困惑。其次,教材中此类文体的课文数量较少,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共编排了《说勤奋》(四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五年级上册)、《谈礼貌》(五年级下册)、《学与问》(六年级上册)、《学会合作》(六年级下册)等 5 篇简单的议文章,因数量少,教学研讨也较少,导致老师对此类文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不甚明晰。于是,教学实践中,这类课文的教学文体特征不鲜亮,基本上成品德教育课,如教学《说勤奋》,老师的教学兴奋点大多在“勤奋”二字,看文中司马光、童第周如何勤奋,拓展名人勤奋的事例,最后教育学生要勤奋。课题中的“说”字基本被忽略,作者是如何“说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道理的,如何“说”得让人心服口服的等这类言语表达智慧,往往不被关注,不被探究。而品析作者如何“说”“谈”,揣摩其“说”“谈”的智慧,该是语文课的核心目标。简单议文章应有其独特的语文教学价值——读懂文本明道理;学习作者“说理的智慧”;学以致用,在生活中、人际交往中,学习提出观点并有理有据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即初步学会“说理”。如何确立小学简单议文章教学目标,研制较为合宜的教学内容?可能还是应从“标”“本”“人”三方面去斟酌考量。笔者曾在本市组织过不同年级简单议文章教学专题研讨,想结合《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与问》三个课例,浅议如何确立此类文体的教学目标,研制较为合宜的教学内容。二、研读课标,找准小学阶段的基本定位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才明确提出阅读简单议文章的阅读目标:“阅读简单的议文章,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思考,作出推断。”小学第二、第三学段编排了一些简单的议文章,编者意图让学生初步接触这类文体,有利于实现小学与初中学习的.自然衔接。既然是衔接铺垫,小学的简单议文章教学定位于“初识”“初体验”较为妥当,多一些感性认识与体验,少一些纯理性的知识讲解与分析,不越位,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