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评价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特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原则包括普及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主客观结合原则和进展性原则。 1、普及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面对全体健康学生,而不仅仅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因此,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是面对全体学生,看是否有效的提升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整体性原则。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把专家、老师本人、学生等评价主体的评价作为整体,而不是仅仅只考虑某一个主体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会是全面客观而有效的; 3、主客观结合原则。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即有主观体验的方法,也有客观量化的方法,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出有效的评价; 4、进展性原则。该课程教学的最终任务是为学生今后的进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该关注是否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与进展。 二、评价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是任课老师的成长。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老师的成长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学生的成长又反过来促进了老师的成长。 1、学生的成长 学生在学习之后的成长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部分,因此,对学生成长的评价在该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评价学生有没有清醒的自我认知能力。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实现,也包括对自身面临压力的认知,诸如就业压力、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之类。还包括面对这些压力,是不是已经做好面对和承受的准备;其次,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管理情绪的方法。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是成熟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为自己将来的进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第三,看学生是否认识到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有意愿为此改变,并且掌握了人际交往和沟通的技巧;第四,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是半个社会,只有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才能为将来适应社会打下坚定的基础;第五,评价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婚恋观。学生能否正确的处理恋爱、学业、事业之间的关系,培育自己迎接和拒绝爱的能力,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2、老师的成长 通过课程的教学,老师本人也会获得成长,这种成长也是教学效果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增强了自身的素养,尤其是心理素养。教这门课程的老师心理素养如何,这会是学生关注的问题,因此,老师会努力增强自身的修养,用自身良好的心理素养去吸引和感染学生;其次是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