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给老师的建议》读书心得我阅读了《给老师的建议》之后感到体会颇深。就是为什么早在一班级就会消失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同学,而到二、三班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帅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同学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月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削减。说起这里面的缘由,老师大都归结为同学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协作。而不是乐观地从自己身上找缘由。那么造成这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截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原因。这是我国古代闻名的训练家孔子几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现在的训练教学中也是常提不断的。应当说,这条训练原则,对每一个从事训练的人来说都是特别熟识的。我们在制定方案时也常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第2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要备同学。而在实际的训练工作中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要做到这一点,的确不是很简单的。它不仅需要老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肯定的训练技巧,把握肯定的训练艺术。可看看我们四周的老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不同类型的同学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一张卷子。即使做错后训练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老师不停地埋怨他的课堂上同学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训练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同学折腾得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人们常言:老师要给同学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老师的这桶水必需是不断更新的水。可我们都在说着“老师的时间哪里来?老师和全部人一样,要做家务,要训练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读教材和教第3页共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参的老师,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苏氏在书中就给我们指明白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学问的渴求。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对任教学科有深刻的讨论,把握各科学问结构的内涵。教学时要能扩展同学的视野,揭示人生的真谛,成为传授文化科学学问的先行者,成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让我们牢记这些“建议”,让它成为我们工作中的航标灯!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