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是专题四的延续,同时是专题六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并与专题密切相关。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建设方面艰难探索的历程,为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奠定了政治文明的基础和保障,三大政治制度是新中国政治建设的起点。诸如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⑴ 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自治区;⑵ 理解: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政协的作用和职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⑶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道这三项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参照学习过的政治知识,初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二)过程与方法:(1)注重文史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基本分析方法⑵ 运用调查访问法:充分调动学生课外资源,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可建议学生去采访身边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了解他们参政的方式与途径;通过本校少数民族学生景象访问调查,了解我们身边少数民族自治区划制度实施情况。(三)情感态度价值观:⑴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学习和视频播放,感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在历史的“再现”中,自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⑵ 体验民主、共和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这一理想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法治而奋斗的求真精神。⑶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深刻体会,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新中国的建立;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难点: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政治建设的基石。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