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投资改革:多设路标少设路障”问题 ?时事评论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企业投资“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一批企业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被破除,企业投资自主权极大地提高。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投资改革:多设路标少设路障”问题? 大幅取消投资审批事项,尽量缩减投资项目政府核准,金融、铁路等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企业投资“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一批企业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被破除,企业投资自主权极大地提高。 简政放权,增强企业投资自主权 10 月 23 日,第十七届京港洽谈会在京开幕,北京优化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成为热点话题。不少客商惊喜地发现,过去涉及 10 多个工作部门、80 多个环节、历时 300 多个工作日才能审批下来的建设项目,今后 109 个工作日就可完成。 简政放权,是投资体制改革迈出的关键步伐。市场经济,“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投资体制改革,就是把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交给社会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简政放权,重在“一多一少”。 投资审批多放权。今年 5 月,第一批取消和调整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通过《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予以公布,其中取消 13 项、下放12 项,向市场释放了积极信号。 投资项目少管制。新修订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3 年本)》,共取消、下放和转出涉及企业的投资核准事项 40 多项,将于近期发布实施。经测算,中央管理层面的项目核准工作量将减少约 60%。 政府管理不能越位、错位,更不能缺位、不到位。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政府也在强调控、重监管,防止由于监管真空造成的过度投资、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走出“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 “松绑开路”,激活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7 月、1—8 月、1—9 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始终保持在 23.3%的水平上,结束了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月下滑的状况。 为民间资本“松绑开路”,就必须打破阻碍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以及“表面迎进去、实际推出来”的“旋转门”。“破门”的关键在于政府主动“开门”,消除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主动“开门”,先要摸清“门”在哪里。过去,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出台了不少,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