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后这样分析试卷,分数一次高过一次|语文课外知识|语文知识 一种行为,先是有意识的自觉的甚至强制性的去实施,慢慢地等到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去做了,也就成了习惯。 近几天,随着各地各月考陆续地结束,每一位高三学子都应该结合自己的考试情况进行仔细反思总结,对制定下一步学习策略,找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进行考后总结呢? 我给同学们提一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从逐题分析到整体分析 从每一个具体的错题分析入手,分析错误的知识原因、能力原因、解题习惯原因等。 (1) 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2) 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 (3) 这道题是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 (4) 这道题的解体过程是什么? (5) 这道题还有其他的做法吗?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整体分析,拿出一个总体结论了。以理学科为例,丢分原因大体包括三种,即: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 所谓知识不清,就是在考试之前没有把知识学清楚,丢分发生在考试之前,而不仅仅发生在考试的过程之中。 所谓问题情景不清,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把问题看明白,或是不能把问题看明白,这是一个审题能力、审题习惯问题。 所谓表述不清,指的是虽然知识具备、审题清楚,问题能够解决,但表述凌乱、词不达意。上述问题逐步由低级进展到高级。 讨论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所造成的丢分比例,用数字说话,也就能够得到整体结论,找到整体方向了。 二、从数字分析到性质分析 (1). 以数字回答各个原因的丢分数值。 如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等。 (2). 以数字回答最不该丢的 5—10 分。 “最不该丢的 5—10 分”是最有希望获得的,找出来很有必要。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及。假如真正做到这些,那么不同学科累计在一起,进步也就很可观了。 (3). 任何一处丢分,在存在偶然性的同时都存在着必定性。 建议会学习的同学能够做到既看到现象更看到本质,他能够以自己的分析来回答:丢分的实质是什么? 三、从口头分析到书面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反思十分必要。 所谓反思,就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这样的对话可能是潜意识的,可能表现在口头上,最好是表达在书面上。从潜意识的存在到口头表达是一次进步,从口头表达再到书面表达又是一次进步。书面表达是卷面分析的最高级形式。所以,建议大家在考试过后写出书面的试卷分析。这个分析是反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