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河南南阳张衡墓导游词河南南阳张衡墓导游词现在我们要瞻仰和朝拜的是一位汉代杰出的科学家和闻名的文学家--张衡。张衡生在南阳,葬在南阳。张衡墓位于南阳市北25公里的石桥镇,墓高8米,周长79米,四周有砖砌通道和八角形围墙,墓周苍松翠柏,遍植园内,绿茵遮地,墓园肃穆静宜。花墙正面为一月门,门前两侧竖有墓碑两通,一为明嘉靖年间所立,一为清光绪年间所立。墓前有郭沫若的撰文石刻:如此全面进展之人物,在世界历史中亦属罕见,万祀千龄,令人仰慕。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即今日之石桥镇)人。生于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卒于汉顺帝永和四年(139年),终年62岁。张衡天资聪慧,敏而好学,博学多能,才华横溢,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科学泰斗。第2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东汉时期的都城在洛阳,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文人荟萃,学校如林,学术空气深厚,文化训练空前富强。张衡为了开阔眼界,实地考察,于汉和帝永元六年(94年)的阳春三月,来到了洛阳。这次他在洛阳居住了6年。其间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游太学、访名师、求好友、虚心学习、刻苦钻研方面。他精通了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又在好友崔瑗的关心下,开头讨论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数学、历法。他写了不少美丽的辞赋,初步呈现了他非凡的才华,引起了社会上的关注。在文学和科学方面已经有了很高的造诣,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位宏大的科学家奠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基础。公元100年深秋,鲍德调任南阳郡守,经崔援推举,23岁的张衡离开京师洛阳,随鲍德去南阳郡任主簿。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鲍德等人在京奏明皇上,使安帝得知张衡学识渊博,便公车南阳征张衡到洛阳当了尚书台郎中,三年后升为尚侍郎,第3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次年改为太史令。太史令的职务是掌管天文、历法、气象、祀典等。这为张衡对天文历算方面的深化讨论和实践制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汉安帝阳嘉二年(133年),张衡被提升为侍中,作了皇帝的高级顾问。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张衡被排挤出京师洛阳,当了河间相。张衡第二次来洛阳,居住了26年之久。在这26年中,他的官职虽几经变动,但担当太史令的时间最长。他担当太史令时,作了大量的科学讨论工作。灵台是东汉时期全国最大的天文观测台,使用时间长达250年之年。张衡在这里反复实践,仔细钻研,不但撰写了《灵宪》、《地震对策》、《浑天仪注》等重要的科学著作,还设计创制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等精致的仪器,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张衡在《灵宪》中具体地解释了月象变化和月食发生的自然现象。经过科学分析,提出了很多富有科学性的见解。他在灵台观看时,记录了天空中的星体。较亮的星有2500个,常明星有124个,叫出名字的320个。这与现代天文学所统计的在同一时间、地点用肉眼可以看到的星为第4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2500~3000颗数据大体相同。当时在洛阳观看到的星体,与现代观看的星体数基本相同。他因此还绘制了《灵宪图》,这是中国最早的星相图。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张衡依据浑天学说,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水利自行转动并能精确地观看天象的大型天文仪器--浑天仪。他这一创造,对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图箕迷信之说是一个有力的回击,对中国天文学的讨论是一个宏大的贡献。浑天仪制成后,张衡又著《浑天仪图注》,解释浑天仪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张衡的浑天学说认为,天地都是圆的,天在外,像鸡蛋壳,地在内,像鸡蛋黄。这种说法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比起当时流行的天圆地方学说要进步得多。朱仙镇导游词中岳庙导游词岳飞庙导游词河南嵩山少林寺导游词东汉时期,地震时有发生。张衡从青年到中年这个时期就有20多次大的地震,其中一次就波及42个郡国,百姓死伤很多。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促使了他对地震进行讨论,决心创制一个测知地震的仪器。汉顺帝第5页共6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