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三生教育 一、转变语文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讲的筋疲力竭,可是学生却没有记住多少。这种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并且呆板,缺乏课堂激情,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也是一种压抑,不利于新课改要求下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要求。这种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仍然是高分低能,缺乏社会生存适应能力,生活幸福指数也不会很高,不符合三生教育的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与三生教育相互渗透,也是积极适应素养教育的要求,就要引导学生不断走出分数第一的误区,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激发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力,让学生在主动和欢乐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和在社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学生幸福指数。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预习和沟通 预习的目的是培育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老师要在课前先根据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去理解和分析问题,最后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通过预习之后,老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让学生通过沟通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学习。老师对学生的讨论和沟通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回应和补充,对于学生好的见解和想法进行恰当的鼓舞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突出三生教育理念 新的语文教育教学模式要以学生文本,在教学中不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培育和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讨论和沟通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全面地、健康地进展。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不仅具有工具性,还具有很好的人文性。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人文精神的讲解放到重要位置,潜移默化地将三生教育的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部过程。 (一)生命教育 通过对一些语文课程如“热爱生命”“真正英雄”“敬畏生命”等的学习,让学生对生命重新认识,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给予自己生命,还要充分利用好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