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义务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份爱心》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第四册教材中曾学过《一位盲人的感谢信》一课,写的是一位少先队员天天接送一位言人,把爱心奉献给残疾人。《一份爱心》是写“我”把平常节约的零花钱,如数捐给灾区,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教学时,可结合 1998 年夏,我国南北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人民群众和解放军战士与洪魔作斗争的情景以及全国上下为灾区踊跃捐款捐物的感人场面。还可以结合《雷锋日记》运行教学。 这是篇选学课文,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可放手让学生学习,老师作必要的指导。 2.教材特点 《一份爱心》记叙了“我”从电视里得知江南大地遭受洪对袭击,心里很不平静,把平常节约的零花钱捐给灾区的感人故事,表达少先队员对灾区人民的一片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文章按事情进展的顺序记叙,共分为三个自然段。 第 1 自然段写洪水袭击江南大地,造成重大损失,“我”心里很不平静,决定向灾区捐款,并得到了妈妈的支持。这一段叙述了“我”心里很不平静的原因:洪水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人民群众和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的抗洪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激起了“我”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心和社会的责任感。这也是事情的起因。 第 2 自然段写“我”抱着储蓄罐,来到募捐站捐款,受到了叔叔的赞扬。文章与第 1 自然段一样开头点明时间。这段文章写得很具体。准确,是本文的重点,在教学时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句子比较,体会怎样把句子写具体,写准确。 第 3 自然段写“我”为这“爱的奉献”而兴奋。“回家路上”点出了“捐款以后”这个隐含的时间。回家的路上,“我”脚步特别轻快,哼起了最喜爱的歌。文章的结尾,写得很含蓄,以作的描写反映人物愉快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读出注拼音的生字,能理解“袭击”、“资助”、小心翼翼”、“奋不顾身”、“赞许”、“奉献”等词语,读懂相关的句子。 2.通过比较,体会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通过朗读,欣赏写得好的句子。 3.培育学生以实际行动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上下文通过理解词语意思来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生字组成的新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爱的奉献》录音带。有条件的学校可放 1998 年夏洪水席卷中国大地,军民奋力抗洪的片断。 五、教学时间:2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读准生字。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袭击”、“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