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朗读|祖国课文原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平实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 培育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感情,并深化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欣赏法:通过多种直观的反映与感官的触动,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特别的感情。 由于抵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终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还有剧本和小说。 三、 整体感知: 1、 视频欣赏:诗歌朗诵《祖国》。 请你说说欣赏了视频后的感受。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四、 诵读鉴赏:(幻灯片展示) (一)鉴赏第一节。 1、自由朗读第一节,并思考: ① 诗人为什么把对祖国的感情比方为爱情呢? ② 为什么说作者的爱国是奇异的?这种奇异与什么区别开 来? (引出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写作的背景: 《祖国》发表于 1841 年 4 月号的《祖国纪文》杂志。诗歌否认了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期拉夫派诗人何来亚科夫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平实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德育目标 培育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感情,并深化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欣赏法:通过多种直观的反映与感官的触动,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体会作者对祖国特别的感情。 由于抵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终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