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多元评价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数学知识与应用情境相关联,是提升小学生数学素养的载体,也是教学创新的重要方向。老师应在布置任务时创设情境,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重视以活动总结促进学生的思维进展,并应用多元评价策略。 一、创设情境,布置实践任务 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上,老师可以先创设情境,让学生互相讨论,并产生认知冲突,对主题进行初步的思考,再布置实践任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六年级上学期,老师针对《树叶中的比》一课展开教学。首先,老师使用多媒体播放不同种类的树叶图片,如柳树叶、桑树叶、银杏树叶等,让学生尝试认出树叶。学生说出树叶名称后,老师将话题向课程方向过渡:“同一种树叶的形状大致是相同的,比如柳树叶都是细长的,所以大家很快就能认出它来。那么,能不能用数字来表示树叶的形状呢?树叶中暗藏哪些数学的神秘呢?”其次,老师再展示树叶的几何分析图,引导学生使用目测的方式比较不同树叶长宽比的差异。以往学生都是基于图形来运用几何知识,在树叶上找长和宽,对学生来说很有趣。当学生产生兴趣时,老师适时提出任务目标,让学生拿出在课前搜集的不同类型的树叶,测量出每片树叶的长与宽,并计算出具体的长宽比。经过这样的导入教学后,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内在驱力下完成学习任务。 二、以问启思,引导自主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老师则应充当启发者的角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应当自主制订探究方案,明确探究方法。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经验少,思维比较单一,这就要求老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去发现影响探究的各个细节,明确实践活动的注意事项。以四年级上册《怎样滚得远》实践活动为例,本课是一个实验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依据实验精确有效控制变量,比较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面上滚动的距离,并在课本中提供了详尽的记录表。但是假如只让学生依据课本开展活动,学生的思维没有参加其中,也会不得要领。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明确设计意图,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选取圆柱形物体?”“课本中要求操作三次再取平均数,这样有什么益处?”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在哪种角度下物体能滚得更远。通过充分的启发,能够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