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教学课时】2 课时【探究学习】(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那么物体的动能应该怎样表达?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二)进行新课1、动能表达式教师活动:我们在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哪里开 始入手进行分析的?这对我们讨论动能有何启示?学生活动:思考后回答学习重力势能时,是从重力做功开始入手分析的。讨论动能 应该从力对物体做的功入手分析。点评:通过知识的迁移,找到探究规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师活动:投影:在以下简化的情景下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 设物体的质量为 m,在 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 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 l,速度由 v1增加到 v2,如图所示。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 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独立推导,求出力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教师活动: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功的表达式为:提出问题,教材上说“”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为什么这样说?通过上节课的探究,是否也印证了你的观点?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帮助总结。 质量为 m 的物体,以速度 v 运动时的动能为 提出问题 : 动能是矢量还是标量?国际单位制中,动能的单位是什么?1970 年我 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 173kg,运动速度为7.2km/s,它的动能是多大?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计算卫星的动能。点评:通过计算卫星的动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动能这个概念在生活、科研中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2、动能定理教师活动:直接给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有了动能的表达式后,前面我们推出的,就可以写成其中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表示一个过程的初动能。上式表明,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作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能定理。提出问题:(1)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动能定理中的 W 表示什么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2)动能定理,我们实 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线运动的情况下推出的。动能定理是否可以应用于变力作功 或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