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改课程中转换数学的教学观念试论新课改课程中转换数学的教学观念 一、改进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渗透着老师的权威,即在教学形态里老师是权威的代言人,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标准揭示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的网状关系,而教学就是在这种网状关系中进行的。现实的教学分析表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既不是单纯的学生,也不是单纯的老师。老师和学生是教或学的中心人物。怎样改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以培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1.要注重同学生的交往。教学中应有互动、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进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教学,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都具有独立人格价值,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假如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老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将严重剥夺学生的自主权,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将导致学生对老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将常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广阔教育工作者所重视。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加,意味着相互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对老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老师角色的转换。 2.在教学中要改进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学习更有自信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教学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老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