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活动方案(通用 11 篇) 课外活动方案 篇 1 一、课外活动学习目标: 1、获得亲身参加社会探究活动的体验,在生活中得到领悟和内化。 2、通过小课题的讨论,培育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在活动中培育成员之间协作精神。 4、培育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求实、仔细的态度从事各项探究、钻研活动。 5、培育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目标的设计和问题的讨论将会对行政的决策起着一定的作用。 二、课外活动的实施: (一)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加要求全体同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任务驱动小课题组成员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 3、形式多样性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小课题的讨论活动。 4、课内外结合要充分利用节假日的有利时机开展活动。 (二)实施的一般程序: 1、进入问题情景阶段。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讨论范围,诱发探究动机。鼓舞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形成具体讨论方案。 2、实践体验阶段。在开放情景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认识自我。 3、表达和沟通阶段。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学生通过沟通、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 三、活动的评价: (一)评价的一般原则: 1、正面评价。主要对学生开展项目作业的积极态度、兴趣、动机等方面去评价。 2、重视过程。着重评价学生开展项目作业具体过程的内心感受、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3、强调应用。看重学生的项目作业的实际应用。 4、关注体验。重在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内心感受。 (二)综合实践课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评价内容的丰富和灵活性:参加综合实践课活动的态度;在综合实践课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对学习和讨论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进展情况。 3、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 四、成果形式: 各组同学在有关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理论钻研、实践访谈、社会调查、经验总结等形式开展小课题讨论,以类似于课题讨论的形式,积极参加,重在学生内心感受,形式可以是小文章、调查报告、访谈录、图片或录象资料、实物或模型、小制作、展品、一场主题演讲、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等。 课外活动方案 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