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 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 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 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 年冬到上海。从此,除 1948 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创作活动。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1949年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2、背景介绍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阅读指导】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 7 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第 1、2 段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内涵。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种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 3、4、5 段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人是眷恋家乡的,但有时人又不得不走出家乡,作者叙述了这样两种情形:一是离家创业,不管成也好,败也好,“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一是灾难与战争,灾难不管是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