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欧姆定律新课教学过程一进行新课一、欧姆定律教师:既然在导体的两端加上电压,导体中才有电流,那么,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演示实验:投影教材图 2.3-1(如图所示)教师:请一位同学简述如何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来研究导体 A 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学生:合上电键 S,改变滑动变阻器上滑片 P 的位置,使导体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0、2.0 V、4.0 V、6.0 V、8.0 V,记下不同电压下电流表的读数,然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教师:选出学生代表,到讲台上读取实验数据。将得到的实验数据填写在表格中。换用另一导体 B,重复实验。[投影]实验数据如下U/V00.501.001.502.002.50I/A导体 AI/A导体 B教师:同学们如何分析在这次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学生:用图象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用纵轴表示电压 U,用横轴表示电流 I,根据实验数据在坐标纸上描出相应的点。根据这些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来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的关系。教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作 U-I 图线。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作。学生:作图,如图所示。教师:这种描点作图的方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一种基本方法,同学们一定要掌握。分析图象,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对于同一导体,U-I 图象是过原点的直线,电压和电流的比值等于一个常数。这个比值可以写成:R=对于不同的导体,这个比值不同,说明这个比值只与导体自身的性质有关 。这个比值反映了导体的属性。师生互动,得出电阻的概念:电压和电流的比值 R=,反映了导体对 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教师:将上式变形得 I=上式表明:I 是 U 和 R 的函数,即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我们初中学过的欧姆定律。教师:介绍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和欧姆定律的建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讨论:根据欧姆定律 I=得 R=,有人说导体的电阻 R 跟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 U 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 I 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学生:这种说法不对,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所以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及导体中的电流没有关系。教师:电阻的单位有哪些?学生:在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 Ω。常用的电阻单位还有千欧(kΩ)和兆欧(MΩ):1 kΩ=103 Ω1 MΩ=106 Ω教师:1 Ω 的物理意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