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二课时)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总课时数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过程与方法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引入: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节内容。〖提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二、授新课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学生活动〗阅读 P110 第三段~P111 第三段。 〖讲述〗“抵抗力稳定性”的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后,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以往认为,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是相关的,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低。也就是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但是,这一看法并不完全合理。例如,热带雨林大都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稳定性,因为它们的物种组成十分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然而,在热带雨林受到一定强度的破坏后,也能较快地恢复。相反,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其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在遭到过度放牧、火灾等干扰后,恢复的时间也十分漫长。因此,直接将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可能这种分析本身就不合适。如果要对一个生态系统的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则必须强调它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好,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较高,反之亦然。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讲述〗我们要明确以下观点:(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三、当堂反馈〖例 2〗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请根据相关调查材料回答问题。(1)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种群增长率 t1 t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