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中援助与存款保险透析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就金融危机中政府流动性援助与存款保险进行了阐述:一是最后贷款人流动性援助。二是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三是最后贷款人流动性援助与存款保险。四是对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一些思考。关键词:危机金融贷款自 2024 年 2 月开始,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逐渐演变为一场“次贷危机”,瞬间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形成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危机面前,银行家只管领取高额薪酬拂袖而去,反正其背后有国家掏包买单,大众收拾残局,这让人们不禁感觉又回到了罗宾•汉劫贫济富的时代。各国政府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对金融机构频频伸出援助之手的行为让人们产生这样一些疑问:政府是否应该出手救助那些陷于流动性困难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如此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即将推出之际或许能引起些许思考。金融业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有鉴于此,各国政府都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止系统危机或崩溃的发生作为根本目标。从历史上的银行危机看,引发系统危机的关键因素有两个:对银行的“挤兑”即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和公众对银行信心不足所导致的悲观预期。针对这两方面原因,政府通常运用最后贷款人援助(紧急救助)和存款保险制度(风险补偿机制)建立起金融安全网。关于最后贷款人、存款保险各自的运行机制已经有大量的讨论文献,而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似乎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本轮金融危机中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大规模援助为讨论两者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契机。一、最后贷款人流动性援助“最后贷款人”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沃尔特•巴格霍特(WallerBagehot)在其经典著作《伦巴第街》中论证了政府给予英格兰银行垄断银行券发行的特权,排他性地拥有政府的收支余额,是导致该银行转化成中央银行的关键,并且由于具有这些优势。于是“所有其他银行围绕它运转,并且将它们的(黄金)储备寄存在它那里”。这表明了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也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的特征。而最为经典的论述,是巴格霍特基于这些职能而提出的“最后贷款人”原则,“无论哪家或哪些银行持有国家的最终储备,都必须在出现恐慌时最慷慨地贷出这些储备”。这一原则被后来的银行家和经济学家广泛引用,成为对中央银行行为的一种规定。最初的最后贷款人原则,显然是出于银行监管的考虑。现在,“最后贷款人”通常被解释为一国货币管理当局为化解银行风险,向临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