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的备考方案 一、研析考纲、把握方向 作为指引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考试大纲》是广阔师生复习备考的“纲领”和风向标。解读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的变化,把握高考趋向,有助于我们科学有效备考。 全国高考《考试大纲》的四大变化: 1、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养的要求”改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要求”。这一变化是对高考语文试题在命题思想上的.规定,决定了命题的方向,充分强调了高考要关注先进文化,关注充满正能量的文化。 2、调换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有用类文本阅读的顺序。这一变化使语文试卷的结构布局更加科学,有助于考生在解题时呈现出思维上的连贯性。 3、题型示例中去掉了有用类文本阅读《下笔不觉师造化》和以“阅读危机”为核心内容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目的在于让高考试题在题型组成上更加趋于合理,突出试题的变化性。 4、题型示例中增添了论述类文本阅读《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关于“通信安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关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运营方式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语言文字应用成语病句连贯、语言得体,以及作文。 这些变化是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变革的成果和结晶,展现出高考语文试题的创新性,是我们复习备考中应该关注的热点。 二、依托教材、夯实基础 回归教材、回归基础、回归能力、回归本源。 1、文言文翻译题源于教材、文言文的基本功在于文言实词的掌握量,而文言实词的基础来源是语文教材,书本中关于文言实词的注释及相关用法的拓展,是考生积累实词的最有效方法。 高考临近,需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回归教材,复习文言文篇目,通读,认真对比书下注释,并用发散思维拓展其特别含义,切忌模糊其辞。 2、文化常识题是直接选自教材注释或教材注释的延伸。 3、关注教材中的现代文的作者及作品出处。 通过回归教材,复习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回顾并扎实掌握其生活时代、人生经历、作品风格、语言特色、情感意蕴,在复习备考中为试卷中可能出现的名家作品做好充足的准备。 三、专项训练、法律规范完善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掌握论述类文本的一般构成规律和行文特点。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论题或者论点,而行文必定会围绕这个论题或者论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做理论论证和实施论证。注重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认知能力培育和锻炼,理解文本意图,尊重原文,不可以主观臆断,甚至臆造,从而有效完成考题选项。 (二)诗歌鉴赏 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