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经济法教学改革设想与建议 如今,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创新创业逐渐成为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创新创业的理念与课程改革有机结合。在创新创业的大趋势之下,老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有所改进,探讨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高职院校经济法教育课的改革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的相应的改革建议,希望能为创新创业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为其他高校的经济法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创新创业;课程改革;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和办公厅颁布了多种方针政策,鼓舞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国家主席习近平告诫年轻人要敢闯敢干,用创新来带动国家进步,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1]。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技术型人才的培育基地,应着重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经济法作为一门不论是实践性还是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对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丢掉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纳更适合现代社会进展的方式来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经济法》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必修的课程,实践性和有用性都很强,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传统的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满足如今的培育需求。(一)课程内容复杂。目前,市面上的经济法教材版本众多,内容繁杂,各章节之间缺乏很好的连接度。课程内容中的实践案例较少,学生难以通过实践案例深刻理解法律的内涵和使用条件,更多的是死记硬背法律条文,学生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同时难以理解,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另外,经济法教材缺少以创新创业为主导的课程的结构设置,因此,在教学时不仅老师难以系统化地讲解相应的知识,学生学起来也相当费劲。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直接限制了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质量的提高。(二)教学方式陈旧。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经济整体向好、稳中向好的趋势,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些改进,在教学的课堂上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容易,方便实际操作,但是缺乏创新意识,尽管在教学时使用的方法较多,但老师授课时仍然采纳被动接受的方法,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因此,对于经济法教育改革除了要学些先进教学方法,还需要结合自身区域特点进行多元化的进展,统一规划。(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群体,本文分析并论证了一些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