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击》观后感 首先感谢学校的放映会让我有幸接触到这部优质的电影。寒假二刷之后,希望与大家我的心得体会。 影片讲述一个名叫安托万的孩子并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其中,冷漠的家庭和社会都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令其步步沦落进少管所。乍看很眼熟,但并不落俗,《四百击》里时不时地穿插着喜剧元素,既避开了一悲到底的单一基调致使观众审美疲劳,又推动情节自然流畅地进展。好比绘画,导演抹去了刻意人为的笔墨,使得画作整体呈现出浑然天成、鬼斧神工的效果。 一些看似与主线无关的桥段占了相当的时长,它们或引人发笑、或暗含深意,都是不容忽视的细节信息。 印象特别深的是课堂做笔记这一段,主角不是安托万,而是另一个看上去更小、傻乎乎的男生。老师在讲台上写课文,他伏在桌前急急匆匆地抄。第一页一个字写坏了,他慌忙撕下,连带着最末一张纸;第二页还没写墨水就滴上去了,他又撕掉两张纸;写第三页时他的手上沾了墨水,没留意,又蹭到纸上,又撕掉……最后整本练习本只剩下封皮,他蔫蔫地塞回包里,桌上一物不剩。理论上说,这段重复动作留头留尾,掐掉中间片段更省力,而且喜剧效果更强,但导演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完整的过程。 首先夸夸小演员的出色表现,重复动作没一个重样,且情绪变化到位。其次说说我的理解。空白的本子就像人生的篇章,我们每个人都要执笔划下自己的痕迹。这个痕迹不是随意的涂鸦,尤其在孩童时期,更是受到严格的法律规范和指导,任何失误、瑕疵都不被容许。于是,但凡出现有损完美的“污点”,我们就急急地掩盖过去,翻开崭新的一页,奋力追赶他人的进度。不幸的是,那孩子又犯错了,屡试屡错,最终用完所有纸张,即耗尽了社会给予他的“期待”和“信任”,丧失了正常生活的资格。 这个调剂情绪的小小插曲,就好像是主线故事的微缩版。导演曾说,当孩子很辛苦,犯错就如同犯罪。而白纸上的墨印,似乎也映射着这点。 路它自己怎么没有了 正如某篇影评中所说,从古至今大海一贯是自由的象征。人们几乎潜意识里认为,只要一路狂奔到海边,就定能逃之夭夭。所以在《楚门的世界》里,为了防止楚门逃跑,导演故意植入“思想钢印”,让他认定大海是可怕的。而最后,楚门恰恰是克服了对海的恐惧,才驶向了自由的彼岸。 大半世纪前的《四百击》是前卫的,开放式的结局体现出导演对大海作为自由象征的质询。被父母送到少管所后,万念俱灰的安托万伺机逃走。他甩掉了追来的大人,跑到向往已久的海边,在浪里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