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中国文脉读后感中国文脉读后感(一)我平常读书,喜爱挑,喜爱挑书的封皮。寒假里,阅读组推举了几部书,我先上网搜了一下全部书目的介绍,准备选出自己比较喜爱的来读。第一眼,我就看到了余秋雨的名字,毫不迟疑先搜寻了他的《中国文脉》,屏幕上,黑色的封皮,厚重高雅,配以一簇大红的零星碎片在左下角,撩拨着我的心,所以当即拍下了这本书。这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一是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追溯到了我国古诗的源头《诗经》,还谈到了诸子百家中的老庄孔孟,从体裁上来看还赏析了楚辞、秦碑、汉赋等;然后纵横大唐诗文,点评南唐李煜,盛赞了宋代豪放词风及爱国情怀。随后,他论元杂剧、明清小说,最终来到近现代,回望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者。这一路写来,就像一把梳子把中国杂乱的文学史按年月、体裁及历史作用清楚地梳理开来,让我的脑中的历史文学学问马上呈立体状。第2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二是笔墨历史。纵览历史,回望过往,从甲骨金文,始终写到清代和近代。写了汉字之于其他语言的不同之处。它的书写是一种集体人格程序,有风范和表情,不仅是集体的审美,更有韵致,推动了文化的美学品行。汉字千年,历久弥坚,汉语魅力,当并不只遣词达意,更须在用典引文、在修辞造境之上。三是用了三个话题来说中国的上古时代,从猜想皇帝到感悟神话,然后写殷墟甲骨,考古记事。余先生回溯了黄帝和炎帝的时代,他列举了许多史家对于上古中国历史的质疑,认为华夏文明皆是外来,或者,认为上古根本不存在什么三皇五帝,都是后人的神话传奇。以我的学识,读起本书来觉得有些费劲,但却有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觉。我通过阅读本书,把上高校时期学到的古代文学史回顾一遍,又亲近了中国历史。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好像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循着这条脉络,我感觉自己似乎在探寻自己生命和文化的源头。余秋雨先生说自己第3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想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的脉络来重塑人格,我想他做到了,对于我而言,我读过他的这本书后就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精神像被一位高深的长者智者导引着,遗忘了眼下的吵闹与物欲,遗忘了世俗的纷扰,只想徜徉于中国文化的洪流中,去感受、去思考、去探寻、去收获,这不正是重塑自己人格吗?想来,在当今社会中能让人摆脱纷繁陆离的世界,细心潜读的书籍真的不是许多呀!对于中国文字,我虽然每天都在教,但是它的演化、他的美、他的精髓我从未想过,读了本书,我刹那间发觉原来汉字竟然是一种艺术,感谢余秋雨先生带我领会了一座如此令人目不暇接的艺术宝库,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还可以把这座宝库的钥匙交给同学,让他们也同我一样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至于最终的一部分内容,我只做了了解性的阅读,觉得他有许多历史的专业学问,我有些看不懂。最受益的还是前两个部分的内容。网上评述《中国文脉》是“最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我想这个评论一点都不为过。第4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中国文脉读后感(二)借《中国文脉》,余秋雨先生完整地梳理了中国文学的进展脉络,学浅如我,捧起来也是“津津有味,一睹为快”,让我摆脱了对教科书的“后怕”,而是自觉自然亲近了中国历史,亲近了中国文学的进展脉络。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好像能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中国古人的呼吸,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体温。网上评述《中国文脉》是“最好看的中国文学简史”,我想这个评论一点都不为过。有人说,对文学,应让人们自由取用,不要划分凹凸。这是典型的“文学民粹主义”,似是而非。就个人而言,不经过基本训练,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观天,恰恰违反了“自由”的本义;就整体而言,假如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凹凸,那就会失去民族的大道、人类的尊严,一切都将在众声喧哗中不行整理。第5页共7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假如不分凹凸,只让每个时间和空间的民众自由取用、集体“海选”,那么,中国文学,能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