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意涵与实践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发展、赓续中华文脉等重大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建设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原创性概念和标识性概念是中国共产党深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也是有效指导实践探索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如何看待、整理、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与周密部署,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定位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厘清了其主要内涵包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三方面,锚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长远目标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我们科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与实践指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而形成一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成为中国共产党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一项重大议题。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推进理论创新的必然选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党肩负文化使命的有效路径。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明意识的政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党的百余年奋斗史记录着我国文化奋进的轨迹。1938 年,在《论新阶段》这一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强调:“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