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 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 纲]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课 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政治上: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疯狂反扑。(2)军事上:1918 年,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3)经济上: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苏维埃政权。3.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2)工业:实行__________,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5.评价(1)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关键点拨 复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时,可以将其与苏俄国内战争结合起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发挥作用主要是在战争时期,战争结束后其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标志:________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3.内容(1)农业方面:以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________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3)贸易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________交换。(4)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4.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关键点拨 新经济政策“新”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发展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来巩固工农联盟,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的发展。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和与时俱进。5.影响(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3)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