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三课时)2 课前思考: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试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究、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讨论和试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神秘。课文第一部分写了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可怕的东西,第二部分写富兰克林通过亲自进行的风筝试验,终于揭开了天火之谜,最后一部分写富兰克林根据放电原理发明了避雷针。文章用词丰富、描写精彩,而内容中又涉及到较深奥的物理知识,因此,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文中第四段讲到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 lsquo;怒发冲冠 rsquo;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这一句说明麻绳已经有电流通过了!可下面又说突然,一道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难道湿了才是导体那为何下雨前,已有了带电的信号了呢 在办公室我和蔡老师也讨论了这个问题,只能解释为麻绳在淋湿后才是良导体,而丝带比较滑,雨水难以浸湿,所以是不良导体,并且富兰克林用手触摸也是讲究科学的,从书上的插图看,是用手指背触摸,所以被电后,手指向里弯曲,所以他没有触电。 蔡老师又去查了避雷针的作用,不过我俩看了还是在云里雾里,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不明白。不过,我曾经看到说有时装了避雷针,反而会引雷上身,反而会使建筑物受到雷击。 课前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究、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讨论和试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神秘。本文采纳烘托的手法,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究自然的神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是来之不易、也是弥足宝贵的。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究、敢于试验的精神。5、能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向我们叙述了富兰克林法解开天火之谜的经过,因此在教学时可采纳以述促读的方法指导学生精读课文。首先要向学生提出述的要求,告诉他们读了这一课,每个同学要能面对全体同学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