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钻孔技术在煤矿应急救援中的实践 [ 摘 要] 煤矿井下常发生透水、火灾、冒顶等事故,工作人员被困在灾区而救援人员又无法靠近灾区时,设法尽快下井,建立直达灾区的通道进行施救以及消除灾情、恢复生产,是煤矿应急救援的主要任务。笔者提出地面快速钻孔技术在此领域的实践应用,为实现快速透巷、快速施救增加了一条有效途径。此项技术如能继续改善和配套使用,必特有效降低生产事故造成的损失并促进我国煤矿应急救援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煤矿;救灾技术;地面透巷 1 引 言 衡量一个国家职业安全健康水平高低,一方面要看事故发生频率,另一方面要看每次事故造成的伤亡及经济损失大小,或者说是应急救援成效。纵观世界各国改善安全状况的客观实践,凡是安全生产水平较高的国家与地区,不但事故少,而且均拥有较强的抢险救灾能力。因此,从政府管理与社会进展角度出发,应该做到两手抓,在尽量降低事故发生次数的同时,必须重视事故发生后的 抢险救灾,以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目前我国煤矿在产量大幅度增加的形势下,煤矿死亡人数下降,据调度统计,2024 年 1~4月,国有重点矿的百万吨死亡率已降至 o.42,创历史最好水平。但与世界先进采煤国家比较,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主要表现为,伤亡事故总量居高不下,重大、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例如,2024 年,生产事故共计造成死亡 6434 人,其中 3 人以上重大、特大灾害事故 337 起,死亡 2318 人。要降低伤亡总量,控制特大事故,必须加强煤矿安全的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应急救援和事故查处等 4 个重要环节。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不仅要有完善、精干、布局合理的救援队伍,还要有先进的应急救援技术,以保障快速有效地抢救被困人员、恢复灾区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事实上,有些事故发生后,企业也实行了一些救援措施,但都由于技术落后,装备缺乏,延误了最佳抢救时机,致 使原本可能通过救助而生还的人员,最终也未能幸免。2001 年11 月 17 日,山西大同市南郊区大泉湾煤矿第一水平发生局部瓦斯爆炸事故,第二水平 14 人被困井下,具备生存条件(当时曾向地面电话求救),但因巷道坍塌、火势严重,救援人员不能进入灾区,未 能及时实现反风、供风,致使被困人员全部遇难。2024 年 4 月16 日,湖南娄底涟源市七一煤矿发生突水事故,水、泥石封堵了安全出口,17 名矿工被困井下。事故发生后矿方立即组织抢救,井下清理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