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课 师 说“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韩愈是卓越的散文家、诗人,更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思想方面力主儒学,排斥佛老;在文学方面反对六朝浮夸艳丽之风,提倡文以载道,词必自出;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平即鸣,光明磊落。他不仅传承了儒家的教育思想,还第一次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使千年儒风得以发扬光大。学习本文,一要学习韩愈抨击流俗、敢为人师的精神,二要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韩愈 35 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针对人们在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曾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因谏阻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1.注字音14.辨活用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吾师道也(__________)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则耻师焉(__________)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5.分古今例句古义今义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而吾从而师之无是故无贵无贱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众人今之众人小学小学而大遗不必是故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