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文本 谈读书问题导学1.文章题目是“谈读书”,可作者在开头两段大谈“书籍”问题,这样写有何用意?2.朱先生的“读书在精不在多”的见解与传统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否矛盾?自主探究本文在说理的详略和顺序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文法导析1.正反论述,说理准确、透彻,逻辑严密。作者为了说清道理,注意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如论述“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时,先从正面讲清道理,再从反面说明多读而不求甚解的坏处。作者下笔很有分寸,不是说读书不能凭兴趣,而是不能全凭兴趣。一个“全”字体现了逻辑的严密。作者说,“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这就是有所舍才能有所得,即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的道理。同时,作者又说, “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一久了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作者在论述道理的时候,把道理说得多么准确、全面和透彻。2.善用比喻,说理浅显生动。朱光潜先生写说理文,一向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在这篇短文中就用了许多确切形象的比喻。为了说明读书贪多,所得甚少,他说, “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越多,愈易酿成肠胃病”。为了说明读书要在基本要籍上下功夫,他又说, “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像这样的比喻,在这篇短文中共有十余处之多。作者通过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人印象深刻。3.善用对偶,整散结合,语言有节奏感。文中用了许多骈偶佳句,如“‘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对仗工稳,平仄协调。又如“少读如果彻底……”和“多读而不求甚解……”两套复句,紧承上两句的“多读”“少读”而层递扩展。先说“少读”,再说“多读”,既有回环之美,又大体相对。读来颇有抑扬顿挫、铿锵回环之美。技法导练导练目标从“继承”“包容”“取舍”中任选一个话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个片段,阐明你的认识与感受,不少于 200 字。素材积淀话题集锦(1)据说,朱光潜从小就接受了父亲关于“做真正的人”的熏陶。那还是年幼的时候,父亲教给朱光潜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光潜很喜欢朱熹的这首诗歌,把它当作做人、做学问的座右铭,时时加以吟咏,以此激励自己。他小时候就认为,要保证学问上的常新,要保证修养上的进步,就必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