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野史华章 数风流人物】23.太史令之死:一位历史学家留下的无解之谜司马迁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其通史体著作《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真正成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过,这位为三皇五帝树碑立传,写下皇皇五十万言的司马迁,自己却偏偏连个生卒年月都没有留下,而他的死,更成了千古之谜。千百年来,一贯以考证立命的中国学者,也无法揭开司马迁留下的历史谜底。有人说,欲知其死,先问其生。要知道一个人什么时候死,是怎么死的,就不能不了解他为什么而活,是以一种什么状态而活着。众所周知,司马迁在壮年之时,因为替李陵游说,而获罪被汉武帝赐予宫刑,也叫腐刑,次于大辟一等,因此,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让其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谁与语?这便是司马迁后半生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那个略输文采的汉武帝,注定作为司马迁命运的主宰者出现,应该说,没有这个既英明而又昏聩的一朝天子,给予司马迁以肉体和精神炼狱般的磨难,也就不会产生这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有史记的留世。《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而让一个人生不如死,也许是爱恶之极致了。汉武帝之于司马迁,就是这样一种心态。司马迁当然知道士可杀不可辱的古训,也知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道理,但他又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更想到了,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秋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因此,认为自己也要像那些古圣先贤一样,忍辱含垢,苟且偷生,来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经过了这样人生的磨难,让司马迁拥有深邃的思想与犀利的眼光,可以洞穿历史,彻悟人生。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因而,作为生存的人,遭此厄运,何其不幸;而作为《史记》作者的司马迁,又何其幸运。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各有际遇,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而去;等到司马迁完成了史记这一巨著,其他都不在话下了。当然,人们都希望完成了史记编撰的司马迁,理应有一个善终的完美结局,但历史却给我们留下不解的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