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野史华章 数风流人物】45.卡夫卡:在父爱阴霾下生长的恶之花父爱是世界上最没有被重视的一种感情,和母爱相比,简直不值得一说。卡夫卡是一个举世公认的文学天才,但是他几乎终生与父亲不和,三十多年后,仍然笼罩在幼年时父亲呵斥他的阴影中。在三十六岁时,他终于鼓足勇气,写了一封《致父亲》的信。在信中,卡夫卡将自己三十多年来遭受父亲的压抑和盘托出,使得这封信,成为表现另类父爱的特殊文本。在这封信里,卡夫卡列举了父亲对他所做的两件事:一件发生在小时候,因为喝水问题,引发了父亲的厉声呵斥,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另一件是结婚时由于找对象,遭到父亲的羞辱,自我感觉自尊消失无踪。这似乎是对父爱的否定,记录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近乎苛刻暴戾的行为。我们总是认为,卡夫卡自小生活的环境,对他的文学创作起到决定性作用。那么,在这一环境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父亲了。于是我们便做出这样的判断,也许就是因为他父亲的残酷专横,才造就了这么一个旷世天才。如果在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或者理性慈爱的父亲,肯定不能形成卡夫卡这样特殊的心灵:脆弱而敏感,焦虑而极端,对世界充满恐惧和绝望,有如面对父亲严厉的目光。由于自小养成的心理特征,绝望和被遗弃感一直在追赶着他,逼迫他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人们与社会。在人们被假想的幸福感所缠绕的时候,卡夫卡却痛苦不堪;心灵的力量和精神的深度,使他无法与乌合之众达成合谋。这种极端的性格,可以追溯到童年的挫折与伤害,教育的抑制与塑造。卡夫卡通过对父亲的审视和追问,完成了自己对人生的拷问。于是,对父亲的恐惧与忍耐,成为卡夫卡的最初功课。父亲用喋喋不休的无理指责,来实施对儿子的精神主宰。这种权力的无限扩张,并没有使卡夫卡丧失思考的能力,反而强化了对个人生存处境的警觉和质疑。面对暴君式的父亲,他性格封闭内敛,生活压抑沉闷。如此畸形的生活,并没有堵塞卡夫卡的精神通道,恰恰相反,使卡夫卡的认识,从个人生活的悖谬,上升到了对现实世界的悖谬;从个人的困境,上升到了对人类普遍困境的深刻认知。从卡夫卡的经历,我们认为,父爱总是以充满罪恶感的行为,来达到爱的目的;卡夫卡这样对父亲说:你那卓有成效、至少对我从不失灵的教育手段不外是:谩骂、威吓、讽刺、狞笑以及诉苦。父亲的愤怒与激动是莫名其妙的,但总是试图证明自己代表了某种真理。作为儿子的卡夫卡,总是在逃离中忍受,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