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一)韩寒的一句闻名的语录是这样的:“世界上有两种规律,一种是规律,一种是中国规律。”我看到这句话的不仅觉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时另我们自己都感到费解。的确,每个国家都有着一套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中国的人情社会,即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世方式让注意公平的西方人感到困惑。而西方人的一视同仁也让中国人觉得有些缺乏人情味。作为中国人,我对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感到熟识,但有时也会心生怀疑,为何中国人会有这些特点?《乡土中国》描绘出了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支配着生活各个方面的体系。因为是初次阅读,我对于书中的内容真正理解的不太多,某些观点也是让我觉得似懂非懂。但本书描绘的体系解答了我对中国一些社会现象的困惑,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中过于西方的那些文化社会差异在我看来也更简单理解了。第2页共1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中国的人情社会有时也会令人感到苦恼。走出社会靠人脉,办事注意人情关系,这些现象时常让我对将来走出社会参加社会竞争感到一丝压力,光靠个人的奋斗还不足以使自己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时也会感叹中国人为什么无法像西方人那样公正地靠个人实力竞争。《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两文中,费孝通先生论述了中西社会格局的差异,并从这差异动身解释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他人的不同道德观念。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与他人发生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如波纹般一圈一圈向外层推出,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圈子内,与中心的关系亲密程度当然不同。因而,中国人无法对与自己关系亲密程度处于不同圈子的人一视同仁。而西方人的观念中,个人是依托自己属于的团体而与这个团体内的人发生相互联系的。同时他们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公平”的原则,因而他们认为对每个人一视同仁是理所当然的。相比之下,中国人对待他人时更注意关系的亲疏程度,所以就会对于自己关系更亲密的人赐予更多关照。第3页共1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人情社会有时令人伤脑筋,但不得不承认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又是合理的。“亲亲相隐”和“大义灭亲”这两种行为相比,大多数人更认同“亲亲相隐”且实际行为也偏向于此。我认为“大义灭亲”是残酷的,人的私心使人在感情上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平对待亲人与生疏人。法律中有特地的回避制度,当被审判的人与自己有着亲热关系使,审判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必需回避,从而保证公正也保证司法人员免受“法理亲情冲突”的困扰。由于我学习的是法学专业,《乡土中国》里的《无诉》一文令我印象深刻。学习法律后,有了法律信仰,便信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好规范。读《无诉》一文,文章的第一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诉师,大家就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便令我意外。始终把法律的进展看做是社会进步的进展,却不知传统社会中自有一套约束人们行为的“礼”。不同于今日的把握法律需要特地的训练,乡土社会中的“礼”是每个人都熟习的一种道德。克己复礼,人们靠内在的良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法律依靠的更多的是国家强制力。由此看来,“礼”在乡土社会具有相当的合理第4页共1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复制性。虽然乡土社会的“礼”具有合理性,但它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不适合的。从费孝通先生在书中表达的一些观点中可以知道,传统的社会以一个个小乡村为单位组成的。乡村的流淌性很小,人们彼此生疏,因而变动性也小,人们之间靠阅历形成相处的规章也为彼此生疏。这套规章世世代代稳定地流传下来且被认同。因此,年纪越大的人由于有更丰富的阅历,所以对于这套规章更熟识。当有冲突发生时,往往年纪大,有威望的人当起仲裁者,给冲突双方评理。由于人们对规章的认同与对年长者的信任,这些裁决往往足以另他们信服,从而他们可以不实行“法”来解决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流淌性的社会,我们每天都将接触各种不同的人,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现代社会是个生疏人组成的社会”。于是乡土社会的“礼”起着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