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模板 xx 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及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最大限度降低重污染天气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应急预案 1.2 编制依据 主要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编工作的函》《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扎实做好今冬明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xx 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01x 年修订)》《xx 省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xx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xx 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的通知》《xx 省灰霾污染防治办法》《xx 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1x 年修订)》《xx 市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xx 市重污染天气预案(201x 年修订)》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1.3 适用范围 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发生在 xx 市境内,需要由市政府指导、督促、协调,或超出事发地区县政府处置能力的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各区县政府(含高新区管委会,下同)根据本应急预案有关要求,制定和落实适用于本辖区的重污染天气具体应急预案。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作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的出发点,坚持平战结合,强化节能减排措施,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有效预防重污染天气的形成,减少重污染天气造成的危害程度。 属地负责,区域防控。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属地为主、条块结合和分级负责、分类管理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各区县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积极组织做好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 加强预警,积极响应。加强对全市大气污染源监控,积极做好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的日常监测,及时把握环境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的变化情况,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的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应急响应、督查调度机制,科学预警,积极应对重污染天气。 部门联动,社会参加。加强各有关部门协调联动,进一步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综合采纳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协同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参加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起“同呼吸、共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