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苏轼在黄州的创作看苏词的特色 摘要:苏轼作为一代词家,以豪放与旷达的风格开创了北宋词“豪放”一脉,他的坎坷的政治遭遇却成就了其文学功业,尤其是由于“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期间,他顺应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欣然接受佛老思想,将儒、释、道三种思想相融通,是他创作上的黄金期。他以诗入词,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则更为纯熟的体现出苏词豪放与旷达的艺术风格。关键词: 苏轼 “乌台诗案” 苏词 豪放 旷达词是唐代出现的新文体,五代时已趋成熟,到宋代达到鼎盛,是宋代文学的主要标志。在中国文学中,宋词以其卓越的贡献和显著的特色而独树一帜,在宋词的 浩瀚“星河”中,苏东坡又以其豪迈奔放的词风引领宋文学走至颠峰。下面笔者就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创作来谈谈苏词的特色。 一、黄州时期苏轼思想的变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县人,在北宋五位皇帝手下做过官,官场上几经沉浮。苏轼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父亲苏询是古文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心指导,母亲程氏有知识且深明大义。少年苏轼在父母的培育下,勤奋好学,博通经史。他成长在一个表面承平而内里各种社会矛盾渐趋突出尖锐的时代。这时代一方面号称“百年无事”,经济文化都相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既有辽、夏入侵的外患,又有豪强兼并,人民困苦不堪的内忧。社会危机四伏,积贫积弱的形势日益严重,改革的呼声在士大夫层渐次高涨。苏轼在这样的家庭与社会气氛熏陶下,受儒家经时济世的影响,早年即立下用世之志,以身许国,并主张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他二十一岁随父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与弟苏辙同科及第。时父苏洵也深受重视,父子三人,一时名噪京师。但入仕后的苏轼却在官场上几经沉浮。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四十五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五十九岁时被贬往惠州,六十二岁时贬至儋州,到六1十五岁才遇敕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苏轼去世前自题画像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特别是苏轼贬迁黄州,苏词的风格全面形成,达到了创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