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报表审计运用会计报表审计运用 在会计报表审计业务中,是通过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标准,即性质标准和金额标准来实现的;是在计划审计工作确定审计程序性质、时间、范围时和评价错报的影响时应当考虑的审计原则。通过运用重要性原则,有利于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抓住关键点,最终实现“较小的成本、较大的效益”的目的。 一、重要性原则的意义和内容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重要性原则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都认为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就是重要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 25 号》指出:“重要性涉及财务资料误报的数量或性质,不论是个别的还是合计的,根据周围的环境,作为这种误报的结果将会对人们依据这些资料做出尽可能合理的推断或决策产生影响。” 因此,正确运用重要性原则对公司的健康进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由于现代经济活动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会计必须运用合理的假设、推断和估量才能进行有效的核算。因此,现代会计报表不可能是绝对真实而只能是公允反映。重要性原则就是会计师确定的一个会计报表中会计报表使用人对会计信息错报或漏报可接受的重要性水平,是通过审计人员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标准来实现的。 新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推断。假如一项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报表审计中的运用,是通过审计人员确定和运用重要性标准来实现的。重要性标准是衡量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的尺度,需要从性质和金额两方面来衡量。 1)重要性的性质标准。指确认各项会计报表及其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是否重要的标准。作为一种具体标准,它是用来衡量会计报表审计中抽查出的每一笔错报或漏报在性质上是否重要的标准。由审计人员根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从每项审计项目的实际出发合理运用职业推断确定的。“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等等。 2)重要性的金额标准。指确认会计报表及其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错报或漏报在总金额上是否重要的标准。作为一种总体标准,它是用来衡量会计报表及其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错报或漏报总额是否重要的标准。它是由审计人员根据被审单位实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