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 2013 年暑期高一语文导学案:13、邓慧林导学案《包身工》课标要求【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鉴赏,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2.增强独立阅读的能力。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复杂记叙的过程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描写的表达方法。要求掌握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学习难点】1.概括本文的线索──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景。 2.学习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课前预习【学法指导】1、利用手头资料,了解作者、背景知识及报告文学的特点。2、筛选积累重要字词。3、带着问题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画。4、①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标记相应的段落。 5、②与“外头工人”相比,包身工具有什么特点?试给包身工下定义。6、③作者除了写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外,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这样写? 课文篇幅较长,在学生速读课文后,采用讨论法,理清全文的脉络;在研究写法时,采用“设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双向交流,理解布局谋篇时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的构思。同时,采取以练代讲,教师适当点拨的方法落实有关基础知识。采用讨论法,口述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劳动情景,以及结合课文命题进行口头作文,着重加强“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材助读】1. 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它既是“报告”,又是“文学”。说它是“报告”,是就题材来说的,它必须选择真人真事的新闻题材,迅速及时地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 是就表达来说的,它必须采用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生活,如注重选材的生动,形象、布局的精巧。笔调的富有特色等。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报告文学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包身工》属于第三种,写问题。以“包身工”为题,点明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2.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 1935 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 年春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