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渠县琅琊中学高中语文 11 包身工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 【教学目标】1、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在结构上的特点、理清两条线索、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重点) 2.本文选材上点面结合的特点。 (难点) 【教学过程】(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同学们,今天咱们要讲一个故事,一个真实的故事。让我们通过这个故事,来看看 70 多年前,一些与我们同学差不多大的,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过着怎样的悲惨生活。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 二.作者介绍: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夏衍:夏衍,本名沈端先,1900 生,浙江杭州人,现代剧作家(加粗文字板书,下同),曾经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文艺工作,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曾担任过文化部副部长,他 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他的代表作品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改编鲁迅的小说《祝福》和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他一生著述颇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夏衍选集》。三.文体介绍:这篇文章作为夏衍的代表作,并不是一般的散文或者小说,而是一种对于大家来说很陌生的文体——报告文学。下面,我们就共同了解一下,什么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报告文学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四.疏通字词: 1)生字注音 蠕动(rú) 拎着(līng) 弄堂(lòng) 游说(shuì) 赚(zhuàn) 抹(mā) 嘈(cáo) 执拗(niù) 簿子(bù) 籼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