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故都的秋》高二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⒈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⒉ 培育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⒊ 培育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的形和神 2、散文的景和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制造社。1921 年 7 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 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 年 3 月参加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9 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 1934 年 8 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 1933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一)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 明确:味。(板书) ⑴ 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 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二)读第 1、2 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 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三)读第 3~11 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