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 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教学案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 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教学案_第1页
1/3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 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教学案_第2页
2/3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 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教学案_第3页
3/3
1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 2013-2014 学年高一语文 游褒禅山记(第 1 课时)教学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能根据课下注释读懂文章。 2、了解王安石及其变法思想。 3、概括文章内容并探究主旨,提高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掌握字音,能根据课下注释读懂文章。教学难点:概括文章内容并探究主旨,提高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了解王安石逸事及变法思想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042 年登进士第。1061 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 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 1074 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 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 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2、文章写作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 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三、精讲点拨1、本文与一般游记有何区别?明确: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2、概括文章内容并探究主旨。第 1 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第 2 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第 3 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第 4 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第 5 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四、当堂达标找出文章中带“其”的句子。并分析它的用法。其① 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指示代词,译作“这”)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② 用作副词学习指导即时感悟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音字形。自己查资料,独立完成...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 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教学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