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理论下疏通学生化学“瓶颈”的模式新探http://www.DearEDU.com摘要:笔者把学生在学习中最需要具备的而学生又恰恰缺乏的能力和思想归纳为学生学习化学的“瓶颈”。本文分析了“瓶颈”存在的原因,并结合建构学习理论提出“建构教学模式”。最后用实例说明了在教学中如何疏通学生的化学“瓶颈”。关键词:建构理论 化学“瓶颈” 模式1、化学“瓶颈”及成因分析1.1 化学“瓶颈”的自定义瓶颈,中文的抽象意义为易生阻碍的关键环节。凡事疏通了“瓶颈”,就会使“瓶颈”前后二者畅通起来,灵动起来,开阔起来。学习化学,绝大多数学生觉得知识点多,零散难记。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化学,许多化学教师作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和尝试,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想。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觉得学生正是缺乏了化学能力和思想,才导致学习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的。比如:2004 年理综(新课程卷)第 12 题:取 ag 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将其产物跟足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完全反应,反应后固体的质量恰好也是增加了 ag。下列物质中不能满足上述结果的是( )A H2 B CO C C6H12O6 D C12H22O11要解决该题,需要以下能力:一是分析能力:不管哪种物质完全燃烧后,产物是 H2O 或 CO2或是二者混合物,再通过足量 Na2O2放出O2,以 H2为例,用方程式表示过程是:2 H2+ O2=2 H2O2 H2O+2 Na2O2=4NaOH+ O2尽管前步 O2进入 H2O 中,后步 O2来自 Na2O2,但从 Na2O2质量的增重来看即相当于 H2的质量。同理分析 CO。二是提炼能力: H2+ Na2O2==2NaOH CO+Na2O2==Na2CO3凡是符合通式(CO)x(H2)y的物质,在足量 O2的存在下完全燃烧,其产物通过足量 Na2O2反应,Na2O2增重的质量即为物质的质量。学生分析、提炼到此,选出 D 就轻而易举。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并非如笔者所想的那样能完成以下这道题目:在一密闭容器中有 CO、H2、O2共 16.5g,用电火花引燃,使其完全燃烧,再将燃烧后的气体用 Na2O2充分吸收,Na2O2增重 7.5g,则原混合气体中 O2的质量分数是( )A 54.5% B 40% C 36% D 33.3% 一部分学生并不能顺利选出 A 答案。个中缘由笔者认为学生缺乏了分析能力、提炼能力、迁移能力以及差量思想方法。这也导致学生只能懵懂地就题论题,解决一个算一个,但不能由此披荆斩棘,解决一片类似用心 爱心 专心 119 号编辑O2O2的题目。笔者把学生在学习中最需要具备的而学生又恰恰缺乏的能力和思想归纳为学生学习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