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体育锻炼纠正心理缺陷说课稿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高中阶段常见心理缺陷的特点及表现,懂得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纠正心理缺陷。 2、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进展作用的认识,从面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从事体育锻炼。 说明: 第二个教学目标是书本教材所定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本人拓展的目标,因为第一目标实现后,老师稍加引导就能很自然地实现第二个目标。 二、学情分析 所授班级为我校高一(10)班,该班班集体已初步形成,学习气氛较好,学生求知欲强。但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如有的性格孤僻,不合群。有的一遇考试就恐惧,而不能正常发挥。有的做事鲁猛,粗心。等等。 三、设计思路 1、在选择、整合教材内容时,以实现教学目标为中心,强调所授内容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用性。 2、所用教学手段要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有效促进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的形成。 四、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授内容为高中《体育与健康》第一册理论知识部分内容,原课题为《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锻炼》 分析: 1、 书本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专业术语较多,如:感觉、知觉、认知能力等等。这些内容对没有系统学习心理学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如老师去讲透、讲深,就不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 书本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阐述也是平铺直叙式,也没能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有用性,这不利于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处理 1、 用学生身边的“高中生常见的心理缺陷”替换原来理论性强的“高中生心理特点”。 2、 用有用性较强的“利用体育锻炼纠正心理缺陷”替换原来的“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 五、教法与学法 整节课的内容以心理医生为心理患者进行诊断、开运动处方为主线展开。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既是病人,又是整节课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运用角色扮演、提问诱导、激励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 学生在体验做医生的乐趣的同时,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讨论、探究讨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讨论(我是一位心理医生)-看病-开运动处方-小结-作业 (一)导入 承上启下导入正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不仅于此,体育锻炼还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能有效地纠正人的各种心理缺陷。 (二)活动讨论:我是一位心理医生。 1、看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