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高级中学高二政治《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3 ★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教学重点、难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主干知识一、独特性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 、展示 有独特的作用。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 重要标志之一。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 ,具有 性和 性的特点。二、区域性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_________千差万别,____________不同。受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 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 ,又 。三、民族性(1)、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 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 特性。它们都是 ,都是 。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了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 和 ,显示了 中华民族厚重的 和强大的 。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 , 即 和 。求同存异就是 。 兼收并蓄,就是 。★知识拓展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方面。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比如儒家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历史上中国对所有的外来宗教都一视同仁,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由 传播。佛教之所以能够彻底中国化,显然是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宽宏包容。在中国的许多著名寺庙,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外在象征均供奉于一殿、一庭、一山之中,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的一个注释。 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中的积极成分。即在与外来文化交汇接触时,既包涵兼容,又始终保留自身 的体系和特点。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内地,长期与中国传统文化思 想相互影响、吸收,逐步演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唐代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期,外国的巨商学子云集中国。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融进了中国文化。此外,基督教传入中国,不仅没有动摇中国的 家庭制度,反而接受了中国的祭祀仪典。中国的文化早就有兼取众长,以为己美的优良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张骞出使西域、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