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建陵中学 2014 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 34 讲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课题:——第 34 讲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姓名: 学习目标1、经济特区的创办;2、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4、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课前预习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的含义:在吸引外资和减免税等方面给予特殊经济政策的地区。2.创办的经济特区:1980 年——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速度”),后有珠海、汕头、厦门;1988——海南(最大)。3.意义:(1)是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2)是外向型经济的全国排头兵;(3)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二、经济技术开发区 1.地点:在沿海 和其他开放城市中,划出经济技术开发区。2.特点:汇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3.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4.地位: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商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开放城市(1)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2)名称:1984 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 (1)名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2)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备 注四、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1.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有利条件: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产业优势;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政府政策的支持。3.意义 (1)浦东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2)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国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五、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 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 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特点)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堂研讨分析新旧中国对外开放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