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进课堂老师工作总结 渔坪小学地处渔峡口集镇,是一所全县规模最小的中心小学。长期以来,渔坪小学坚持素养教育的理念,而音乐课作为学校美育的主阵地,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然而在音乐课的教学上也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误区:小学的音乐课就是唱歌或律动课,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的没有收获,老师教得很苦很累。过去渔坪小学在器乐课教学上是有一定的基础的,1997 年我在渔坪小学工作时学校就组织了竖笛队,主要是各班有兴趣的同学参加,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训练。后来因为调到中学,这一兴趣活动停止。20XX 年,我回到了渔坪小学,我又拿起心爱的竖笛,加入到全县器乐教学这个实验课题中来。 在上竖笛课之初,学生不会吹,觉得学起来很难,有放弃情绪。我在上课时就请吹得好的同学来表演,平常很淘气的一个小男生一曲《龙的传人》征服了不少听众,文静秀气的小蔓吹了一首《希望》让其它女同学艳羡不已。虽然是几首简单的曲子,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竖笛的欲望。以致于上课时,其它同学常常会要求让他们来示范。“竖笛小师傅”的头衔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通过以点带面,树立典型的方法让实验班的学生对学好竖笛这个小乐器有了信心和动力。 虽然在渔坪小学开展器乐教学实验讨论的时间不长,但通过这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我从中感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一是通过器乐进课堂的活动,转变了教和学的方式。过去的唱歌课,学生不会识谱,老师从头教到尾口干舌燥而现在学生认识了简单的节奏型,就可以通过吹奏的方式来识谱唱谱,减少了老师的工作量。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竖笛这个工具帮助学生学习音乐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更是老师教学行为的变革,这对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也极为有利。 二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竖笛价廉物美,简单易学,同时它有固定音高、有助于学生掌握时值、节奏、视唱及乐理知识,有助于解决学生唱歌的音准问题,有助于培育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欣赏能力,使其能够进入音乐之门。在刚把竖笛引进课堂时,很多家长都觉得这对孩子很有好处,至少可以学会一门简单的乐器,甚至有会吹笛子的家长还给我打来电话,询问竖笛和横笛的区别。也有家长因为孩子吹出来的声音不成曲调对竖笛表示质疑,对这些,我都一一给家长解释,我想只有孩子们学到了一定的程度,家长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就会更加支持我们的工作。 三是通过器乐教学培育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音乐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