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精选 3 篇) 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1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在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对周围的事物能够有意识的去观察、去思考,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他们能够独立识字,了解文章大意,进行质疑,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较简单词句的意思。但是文章在表达上很有特点,采纳了拟人、比方、比较、列数字等方法来介绍蟋蟀的特点,而这些写法是学生难以关注和运用的。 3.教材分析 《蟋蟀的住宅》是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的第二组教材中的第三篇课文,是 19 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的兴趣。 2、积累好词佳句,用小练笔和说话的形式学习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评价任务 评价一:带着你的疑问再读课文。 评价二:搜集关于描写昆虫的文章读一读,并写读书笔记。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同位互相检查,及时改错,必要时集体订正: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二、精读课文,深化理解 过渡:同学们能提出问题,说明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下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答案并在小组内沟通。 互动研讨: 1、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洞穴称做是“住宅”呢?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写法? 2、“随遇而安”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读第二自然段的前三句话) 3、“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恰好照应了课题“住宅”一词。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随机板书;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 4、指导朗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 过渡: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