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学案:4.1《荷塘月色》(苏教版必修 2) 一、【学习目标】1.运用比较法和联想法,体会作者运用多种手法绘形绘声绘色生动写景的艺术魅力。2.感受景物与作者感情变化的内在联系。二、【教学重点】1.鉴赏本文的意境美。 2.学习作者绘形绘声绘色生动写景的手法。三、【学法建议】1.涵泳法:反复感受和体味,把握文章深层审美韵味。2.美读法:反复诵读,有声有色的把作者的感情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四、【资料链接】1、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 “我是扬州人”。 有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作者当时 29 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正因为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他能找到吗?五、【自主学习】1、整体把握,明确结构,写出大意: 第一部分(1—3): (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4—6): (主体) 第三部分(7—8): (偏重抒情 )简要分析: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 、求静、 到 ,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感情变化是:“心里颇不宁静”→ → →发出“ ”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作者在文章中体现了一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即“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这可从文章中的景物中见出。12、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理解文章运用的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六、【合作探究】1、精读赏析第四段:思考作者的立足点在哪?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方法? 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1) 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