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 2014 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 2【知识结构】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8)背景严峻的内忧外患(三年国内战争)①外:苏联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合约》退出一战,引起帝国主义的仇恨,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② 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① 经济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②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工人、农民不满(波罗的海水兵叛乱)1921《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目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由支配)――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工业工业国有化(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高度集中管理)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否决商品货币关系)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成年人义务劳动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评积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①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价极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找到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消极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工农联盟濒于瓦解;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特点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通过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实质),从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