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心 归 去【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链接】韩少功是 1985 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2002 年韩少功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 年度小说家”荣誉。颁奖词是这样说的:“韩少功的文字一直呈现着一个探索者和怀疑论者的坚定面容。他智慧的笔触,时刻渴望在历史、文明和语言的死结中突围,这迫使他的写作必定更多地关注被压抑和被遮蔽的生活真相。他一次次地勇敢探索,一次次地突破语言和文体的边界,似乎就是为了追问,在现有的语言未能抵达的地方,生活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精神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形态。”可以说,韩少功是在用文字进行着精神探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般而言,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的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指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频繁,但是对一个人来说,不管走到哪里,身在何方,故乡都在他的心中,都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上。由于这种特殊关系,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等有时指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 【基础知识】逃遁 静谧 烙印 悲怆 墟场 熠熠闪光 模样 湖泊 炮烙 惦记 模仿 泊位 烙印 掂量缭绕 一幢 脊背 矫健潦倒 憧憬 贫瘠 娇羞【自主学习】1、 文题为“我心归去”,请思考“我心归去”的原因是什么? 2、 为什么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游子悲故乡”,文中何处提到了“悲”?用心 爱心 专心13、为什么我会对故乡失望?这种失望中其实包含了什么?【合作探究】1、 作者在文中用了那些细节描写来渲染他内心的寂寞、空虚和孤独的?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2、 为什么说“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