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进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强调必须从学生进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观。老师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纳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信息技术以其即时性、交互性、多样性、综合化等优势,正在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学科相结合,不但能优化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还能摒弃传统教学偏于说教的弊端,从而构建自主探究、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新型学习方式,满足学生进展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假如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品德与社会》教材每页几幅插图、十几或几十个文字让许多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加上老师空洞、简单的说教式教学让学生厌烦这个学科。因此,品德与社会老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形、声、色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比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沿着黄河走来》中的《黄河东流水》一课中,开课伊始,我简单导入: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择水而居。从远古到现在,华夏民族一直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亘古流淌的长江与黄河养育了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造就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华夏文明。黄河与长江被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然后,我用交互式白板的视频播放功能播放了一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央视制作的特别节目《黄河》中的一段视频。激昂的背景音乐、气概恢宏的画面令学生感到十分的震撼。因为身在辽北的孩子们没有几个能亲自领略到黄河的风采。这段视频激起了学生探究黄河流域的特点和两岸文物古迹的兴趣。再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当火灾发生时》这一课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