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气候特点和习俗 【篇一】清明节气候特点 清明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三候的物候表征是:“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是表征春季物候特点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民间“八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节的起源,始于古代“墓祭”之礼。每年此日,举国朝野,无论天子凡夫,都要祭祖扫墓,这是中华民族通行的风俗。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怀古情怀,又有赏春览景的欢娱气氛。 清明时节,除东北与西北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 12℃以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也将要播种。“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 北方的四月清明节,天气仍时有寒潮反复,依旧会忽冷忽热,乍暖还寒,这样的天气,对已萌动和返青生长的农作物、林果蔬菜生长,反而危害更多大。在冷暖多变天气中,应注意防备低温柔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要注意做好农作物大棚蔬菜防寒防冻工作。在南方,此时的雨水更多,要注意做好农田清沟排水、中耕除草,预防湿渍烂根。 【篇二】清明节的由来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用各种办法迫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听到了哥哥被杀的消息后,立即带了一批人逃跑了。在逃跑的过程中,他们有时候没东西吃有时候没地方睡,受了很多苦。最后,很多人都坚持不下去离开了,只剩下几个人跟着重耳了。这其中有个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